献县前孟村——小桑葚变成“扶贫果”
本报记者 李倩 本报通讯员 左大中
初夏,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。清晨,走进献县高官乡前孟村百亩桑园,孩子们在绿色海洋中,追逐嬉戏着;大人们边聊天边采摘桑葚,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身上,与地上跃动的影子,构成一幅幸福、和谐的画面。
看着满树玛瑙般的桑葚,忍不住伸手摘几粒,一入嘴,软软的,绒绒的,一咬,一股酸甜溢满嘴里。村党支部书记高俊峰说,这不是最好吃的。随后,他领着我们来到一片十多米高的大桑葚树旁,说这是村里一位叫冯殿选的老人2011年试种的,是村里“第一个吃螃蟹”的人。

原来,就在那一年,冯殿选发现了桑葚的经济价值。于是,他以每株15元的价格,从山东购买了14株桑树苗栽种。两年后,桑葚成熟上市,收益不错。尝到甜头的冯殿选不断扩大种植面积,每年仅卖桑葚就能收益上万元。看见冯殿选种桑树致了富,高俊峰在多方考察市场后,决定带动大伙一起种桑树,他还自掏腰包买来桑苗,免费给人们嫁接。然而,桑树的推广种植并非一帆风顺。有人在迟疑、观望,甚至反对。当有的村民把桑苗当成柴火烧时,高俊峰心痛不已。困难没有动摇他的决心,他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做工作。经过努力,如今全村桑树已达600多亩,并成立了殿选桑葚种植专业合作社,一年靠卖葚子就增收上百万元。“桑树栽种两三年就能结果,现在全村有近200亩地已挂果,400多亩明后年也能采摘了。”高俊峰说。
说起桑葚的好处,高俊峰滔滔不绝。桑葚不仅能鲜吃,还能制酒入药,晒成干,做多种深加工。他指着大片的桑林说,桑树既矫情又泼辣,不能打农药,不能上化肥,只能上有机肥,否则味道模样就变了;桑葚几乎不长虫子,也不挑剔土地的盐碱,浇足水就行。
在桑葚树下,一位老农正在捡拾地上的桑葚。他叫刘金峰,是个老党员,今年82岁。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,老人笑呵呵地指着高俊峰说:他厉害!细问才知,前孟村十多年前很乱,因为路难走,卖东西的都不进村。在县城上班居住的高俊峰被家乡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后,主动搬回村住,自己垫钱打井,带头种桑葚树……现在村里路通了,不停电了,自来水方便了,葚子赚钱了。“我十年前说过,治好村子,我请他吃饺子,现在我还欠着他一顿饺子呢!”老人笑着说。
[责任编辑:adminname]